新闻中心

【庆祝建院70周年之薪火传医德】蓝瑚先生鲜为人知的故事

发布日期:2022-08-04    浏览量:3686

1987年我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分配到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研究室,在这里我遇到了蓝瑚教授,后来数十年近距离地与蓝老接触,让我有幸看到了工作之外的蓝老和了解到他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1995年,蓝老的好朋友云南师范大学数学系刘声烈教授家来了一位十四岁的小保姆,名叫曾兴梅(以下简称小曾),照顾老年多病的老两口。当时,蓝老、卫老(卫念祖,云南大学数学系教授)等几位留法的老朋友经常在刘老家小聚。得知小曾来自农村,母亲是精神病人,父亲一人无法承担养家糊口的重任,只好让长女辍学外出打工,来补贴家用。蓝老很是心疼这个苦命的孩子,于是萌发出帮助她的想法。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蓝老摸清了小曾的文化程度,她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于是便和刘老商量,让小曾除照顾老人和完成家务活以外,每天闲余的时间必须保证两小时用来学习文化,要学一门谋生的技能。由刘老负责教数学,蓝老负责教语文。

16595760161341.png

蓝老的教学方法很特别,给小曾配置了一个“辅导员”——《新华字典》。首先教小曾学习汉语拼音,汉字的笔画,通过阅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生字,利用生字的笔划在《新华字典》里查找,在生字上方注拼音,反复拼读、抄写、默写、记熟。这个“辅导员”主要帮助小曾学习生字,这样可以随时碰到生字,随时学。并让我院实验室的杨琼芝、祝光荣找来小学语文教材和相关的复习材料,让小曾通读四年级至六年级的语文教科书。当时蓝老每周一上午和每周三上午都在医院查房和看门诊,小曾就在这两个时间段来医院找蓝老学习和交作业。开始小曾很不习惯,偶尔还会忘记时间,蓝老在临近下班前等不到她,会问我见到小曾来过没有。每次拿到小曾交来的作业,蓝老就会像老师一样认真给她批改。那时的小曾还带着孩子的稚气,学习的热情忽高忽低,遇到困难就想放弃,多布置一点作业,还很任性,表现出不高兴的样子。蓝老很耐心,深知培养她对学习的兴趣很重要,慢慢讲道理,又给她制定细致的学习计划,要求她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内容,这样反复的练习,培养了小曾主动学习的好习惯,从厌学到爱学,很快掌握了小学的语文知识。这个时候,蓝老对小曾的要求又进了一步,经常找很多课外的读物,比如《春城晚报》《读者》等,扩大她的阅读范围,并且要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有些文章,还让她描述内容,把读后感汇报给蓝老。蓝老根据小曾掌握知识的情况,对小曾提出更高的要求,让她参加自考,以检查所学知识是否达标。

小曾的自考并不顺利,有时一门不及格,还要重考一次,甚至多次。每逢自考不及格时,蓝老会和小曾谈话,除了鼓励的话,更多的是分析失利的原因,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每获得一门自考通过,小曾会很高兴地把成绩单交给蓝老分享,蓝老就会给她发奖金(每次一百元),叮嘱她奖金只能用于自考的报名费和购买相关的资料,不能挪用。自考的这段时间,小曾离开刘老家,没有再做家政,到处打零工,工作极不稳定,但是和蓝老的联系从来没断过。由于蓝老的坚持和督促,连续不断制定新的学习计划,最终使这个从大山里走出的农村女娃信心满满地考上了云南师范大学的成教院,并在学业结束获取了幼师毕业证书。

曾经的小保姆小曾后被一家幼儿园录用,有了稳定的工作,并已为人妻为人母了。她在昆明远郊上班,每逢假期,还会来看望蓝老,用她最朴实的方式感恩这位改变她一生命运的恩人。

时光飞逝,一晃蓝老已离开我们多年了。但是蓝老呕心沥血培养农村女娃学文化的故事,已成为心中永久的宝贵回忆!


文图:陆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