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心血管健康云课堂 | 心脑同治:关注房颤,防治卒中

发布日期:2024-04-15    浏览量:2659

心血管病防治行动位列《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五大疾病专项行动之首,心血管健康是我们绝对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昆医大附二院推出“心血管健康云课堂”科普专栏,希望对广大群众及患者进行心血管健康的管理和防治等起到教育促进作用。

近年来,因心源性卒中与其他病因所致的缺血性卒中相比,其病因更复杂、病情更重、预后更差、复发率更高,逐渐受到更广泛的重视,更提出“防治卒中、心脑同治”的理念。心源性卒中是指来源于心脏脱落的栓子经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造成脑血管堵塞、血流中断,从而引起脑组织缺血、坏死,出现相应脑功能障碍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中心房颤动是心源性卒中最常见的病因。我国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75岁以上人群中,男性和女性的患病率分别为5.4%和4.9%,由于约1/3的患者不知晓患有房颤而漏诊,如何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提升房颤的诊治率?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心房颤动。

什么是房颤?

在介绍房颤之前,我们先来了解正常的心脏结构以及心脏是如何跳动的。健康人的心脏好比一个房子,分为四个“房间”,左边是左心房和左心室,右边是右心房和右心室,“窦房结”是整个心脏的司令部,可自动发出节律整齐的指令(60-100次/分),指令依次通过心房、房室结传至心室,使整个心脏按顺序规律协调的收缩与舒张,从而保证心脏正常的泵血功能,这种正常的心脏节律,我们称之为窦性心律(正常心律)。

17131410315857.png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以快速、无序心房电活动为特征的室上性心律失常。房颤发生时,心房各部分心肌“各自为政”乱发指令,使得心房收缩失去了正常节律,毫无规律,正常窦性节律为60-100次/分,房颤发生时心房率可达到350-600次。

房颤的危害?

1. 脑卒中及血栓栓塞

房颤发生时,心房失去了正常的收缩功能,不能有效的将血液泵至心室,血液容易在心房内瘀滞形成血栓,若血栓脱落随着血液到达全身各处,易发生脑栓塞(缺血性脑卒中)及肢体栓塞(下肢、肠系膜、内脏、上肢)。尤以脑栓塞多见,其风险是非房颤患者的4 - 5倍,可致近20%致死率及近60%致残率。

2. 心力衰竭

20%-30%的房颤患者合并心衰,房颤和心衰有相同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心脏瓣膜病等,两者常同时存在并形成恶性循环。房颤发生时,心房有效排血量减少达25%或以上,当心室率过快时,心排血量减少更为显著,极易诱发或加重心衰。

3. 认知功能下降、痴呆

房颤患者痴呆发病率是无房颤人群的1.5倍,即使没有脑卒中的患者,房颤同样可以导致认知功能下降和海马部萎缩,其中对认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记忆力、执行力和注意力下降等。

4. 降低生活质量

超过60%的房颤患者生活质量/运动耐量明显下降,其中女性、低龄及有合并症的人群生活质量降低更加显著。房颤患者更易出现焦虑障碍,抑郁症状更重。

5. 增加死亡率

房颤患者的死亡风险是无房颤患者的1.5-1.9倍,其可能与血栓栓塞、心衰风险增加,以及共患疾病的协同作用有关。

17131410548455.png

哪些人群是房颤易患人群?

发生房颤的原因很多,包括年龄增加、原发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瓣膜性心脏病、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等,以及非心血管疾病,如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呼吸系统疾病(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不健康生活方式 (超重/肥胖、饮酒、吸烟、体力活动过量/不足等)、遗传等。

房颤有什么主要症状?

房颤最常见的症状为心悸、胸部不适、气促及活动耐力下降,部分患者也可有头晕黑矇等症状。房颤症状的严重程度在个体间差别很大,部分患者可因症状不明显或较轻而逐渐耐受,约1/4的患者自述无症状。血栓栓塞或心衰等并发症也可为房颤的首发表现。

17131410684350.png

如何发现和诊断房颤?

房颤的诊断依据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及心电图检查,房颤患者可能会有心悸、胸闷、气促、乏力等症状,体格检查时有心律绝对不齐、心音强弱不等、脉搏短绌表现,通常进行心电图检查可明确诊断,对于阵发性房颤,需要发作时做心电图或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明确诊断。当初次确诊房颤后,需查找与房颤相关的病因、诱因,进一步评估房颤类型、栓塞及出血风险等。

房颤的治疗?

房颤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1.药物治疗:主要是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预防房颤血栓栓塞并发症的治疗。

2.非药物治疗:包括直流电复律(转复窦性心律)、导管消融治疗、左心耳封堵治疗和外科迷宫手术治疗。

上述治疗方法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病程及患者的需求来决定。

房颤患者平时应该注意什么?

1. 控制体重:肥胖会增加房颤患病风险,与房颤的进展密切相关,并且肥胖可增加房颤患者脑卒中、血栓事件及死亡的发病风险。房颤患者应尽可能将BMI控制在24kg/m2以下。

2. 戒烟限酒:吸烟、饮酒可增加房颤发生风险,与无吸烟史相比,吸烟可增加37%-51%的房颤发生风险,推荐房颤患者应戒烟;同时饮酒会增加抗凝过程中出血发生风险,长期大量酒精摄入可使血栓事件和死亡发生率增加,房颤患者应控制酒精摄入量。

3. 保证良好睡眠、保持愉快心情:失眠可增加房颤发生风险,且夜间睡眠中断可使房颤的发生风险增加33%,睡眠时间过长(>8h)或过短(<6h)均可增加房颤发生风险,因此保证良好的睡眠可减少房颤的发生。焦虑和抑郁可使房颤发生风险增加3倍以上,所以保持愉快心情是预防房颤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

4. 坚持锻炼:保持中等量运动可显著改善房颤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但长距离、高强度走路和慢跑反而使房颤风险增加。可采取规律适度运动,避免过度耐力运动,建议采取瑜伽、太极、走路或短距离慢跑等运动方式。

科普专家

17131410841535.png

凌露,医学硕士,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三病区主治医师,熟练掌握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心内科常见病的诊治。承担《内科学》《诊断学》临床见习、实习带教工作。曾获2022年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临床视频竞赛二等奖、2023年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首届科研标书撰写比赛三等奖。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篇,其中SCI1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2篇。目前在研省教育厅项目1项。

出诊时间:周二下午。


科普专家:心血管内科三病区 凌露